近日,記者的一位同事用一種非常抱怨的口吻說道,家里面的小朋友自從上了幼兒園之后,對玩具游戲的熱愛程度就開始一天比一天來得強烈,這也意味著他跟大人要玩具的頻率變得越來越高了,高得讓人有一種應付不了的感覺,很是苦惱!
據記者所調查發現,面對小孩子伸手要玩具時,有相當多的大人選擇的是一直滿足于他們的要求,而這些人所共同的理由不外兩個方面,一方面是補償心理,另一方面養育責任。所謂的補償心理很好理解,可是這樣子的心理也不是全部都合理;至于養育責任,就是人們所說的教育投資方面的,這一部分倒是說得過去,畢竟誰也不想自己家里面的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。
有幼兒教育老師曾經說過,對于小孩子的各種需求,那些看起來不太合理的甚至是有一些無理取鬧的需求,大人們應該要理直氣壯地跟他們進行解釋以及教育:購買玩具也要有一個度,應該要適可而止,而不是看到什么就要什么。
"以前小孩子也是看到新的玩具就想著要買回家,現在家里面的大人們都商量好了,面對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時,就用一些方式來拒絕,比如說沒有錢可以購買就是很好的一種辦法,尤其是對那些年齡偏小的孩子來講。"張先生說道。
采訪中,這一位幼兒教育老師表示,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,有不少的機會是可以拿來教育小孩子的,讓他們明白什么叫消費,這是非常值得大家去做的。有一些家長總是以為小孩子年紀小還不懂,其實,小孩子都是聰明的,他們能夠理解很多的東西,問題在于,家長是不是有意識去教育以及引導了。
據了解,在國外有許多這方面的現實成功案例,它們的共通點也就只有一兩個,不過已經可以讓家長們受益匪淺了。理查德認為,小孩子都是一步一步成長過來的,如果在對的時間家長沒有正確及時地教育以及引導的話,那家庭教育也就不是成功的,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。當然,面對"小孩子要兒童玩具"時,并沒有一種最最正確有效的方法,也就意味著家長們可以集思廣益可以各出奇招,從而達到共同的一個目的。
這是一個自由的社會,所以在教育引導小孩子的時候,也應該要有一套原則,即如何更好地告訴小孩子什么時候可以購買兒童玩具回家。